2008-03-30

[看電影]雙面莉瑪,幸福的地圖 // 2008加台人權影展

2008加台人權影展2008 Canada Taiwan Human Rights Film Festival


光點是台北的秘密花園, 總覺得去那兒有種高級的悠哉感, 我只有在有免費電影看的時候才會跑去. 這次影展其實我總共看了四部片--雙面莉瑪,幸福的地圖,杜魯道之夢,河口人. 還有衝擊地景我本來也可以去看,可是我晚了十五分鐘到, 就被擋在外面進不去了, 唉唉.

晚上去光點就算是一個人也還是挺浪漫的,聽說首映片前有個影展開幕酒會,因此影片開始時走進來一堆穿著正式的主辦單位貴賓,有台灣人也有外國人.天氣稍嫌寒冷,不過很奇妙的是碰到之前一起做過志工的夥伴.(像我長的這麼普通的人居然被只有一面之緣的人認出,實在是非常驚喜)

影展開幕的首映片,3/14週五晚上8點開始.播的是雙面莉瑪(Reema, Here and Back)

雙面莉瑪是加拿大片,片子的主要語言是法語.女主角莉瑪跟母親居住在加拿大的法語區.母親年輕時候想環遊世界,在阿拉伯半島碰見一個阿拉伯年輕人阿里.(我真的得說,年輕時候真是男的帥女的美阿~~)兩人戀愛結婚生下兩個女兒.但母親受不了阿拉伯的婚姻制度跟環境中對女性的箝制,想盡辦法帶著小女兒莉瑪回到加拿大.莉瑪17歲時阿拉伯父親想辦個全家團聚.莉瑪才真正開始接觸到阿拉伯的家人.阿拉伯文化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相較於莉瑪的成長過程中只有母親陪伴,需要比較獨立,是很不一樣的.從影片中拍到中東城市的街景,其實跟其他的大城市沒有什麼差別,也有高級的商店, 一般的小店面.穿著上多了點中東特色.

聽到帥氣的阿拉伯爸爸談他對女兒的期望跟他對教育,環境等等的感覺.其實就是天下父母差不了多少--好好的受教育,找個不錯的工作,找個好男人結婚等等--, 但是加拿大籍的媽媽跟莉瑪的說詞很相近,就是母親給她的是比較開放性的教育,莉瑪覺得自己的確是具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自己想做的事,兩個人就算意見不合互相大吼大叫過後,還是可以毫無保留的跟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上大學前莉瑪跟父親在黑海ㄧ同渡過好幾個禮拜的假期,但是父親希望她考慮在中東受大學教育.最後莉瑪回到加拿大時感覺自己好像逃出一個空氣沉悶的囚牢,重獲自由一般.不過在進入大學時,莉瑪決定去選修阿拉伯語的課程,似乎像是對自己身上一半的阿拉伯血統要做點回應的感覺.

這部片最粗略的說大概是突顯加拿大與阿拉伯文化對於家庭關係跟教育看法的不同.不過我想用台灣來做個對照也是很有趣的,阿拉伯文化跟亞洲文化都很重視家庭成員間的聯繫,很多人或許會說西方文化比較強調個人. 不過從莉瑪的故事來看,莉瑪跟加拿大母親的關係是比跟父親來的好的.母親在莉瑪成長過程中給予她很多自由發展的空間,因此她跟母親之間的相處反而是比較自在的,也因為這樣的自在感,讓她可以毫無拘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可以平起平坐的跟母親分享生活,她可以為自己而做自己,而不是為了回應長輩加諸在她身上的期待.相對於跟父親的相處,接觸到奶奶叔叔姐姐等家人,莉瑪發現到家庭給予自己的一種保護,碰到困難時可以有家庭成員依靠,但是保護跟箝制是ㄧ體的兩面,當一個保護罩罩下來,也代表著活動空間的限縮.當父親提出他對女兒的期待,右尤其是身處中東文化環境的氛圍之下,那個期待多少和著中東對女性角色的定位,瀰漫在空氣中,令莉瑪難以忍受.莉瑪跟在阿拉伯長大的姐姐也存著一定的隔閡,姐姐英文能力不夠好,本身也不善言詞.莉瑪總覺得她跟阿拉伯的家人總是只能談論一些非常表面的事情.

在一個重視家庭成員間聯繫的文化裡成長,呼吸的空氣總覺得好像比較稀薄,個人個性,興趣跟喜好的發展好像都必須某種程度的屈居於對家庭的義務之下,而這樣的文化都會將不太願意把家庭當作首要義務的人標籤為自我主義者.但,沒有辦法成就自我的人,又要如何成就一個家庭?自己人生不快樂的人,又要如何營造和樂的家庭?家人間的聯繫與交際如果變成義務,反而讓情感變的微不足道了.不管是怎樣的人際關係,友善的距離還是非常必要的吧...

雙面莉瑪後接著播幸福的地圖(Voyage of Happiness)

這是公視拍的新聞報導紀錄片.講的是台灣,日本,韓國的新移民女性故事.

臺灣現在有越來越多東南亞的女性因為婚姻而來台灣生活,她們有的是透過仲介,有的是自由戀愛而來到台灣.但他們在台灣都面臨到同樣的不友善,經常有人問他們是被丈夫用多少錢買來的,或是從夫家A了多少錢給娘家等等問題.因為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較不一樣的外表,就把對方當推定是跟貨物一樣的不尊重人的話語.讓人聽了真的是很心痛.這跟台灣早期的童養媳或是父母替兒女決定婚姻大事的情況,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不是嗎?有些人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婚姻也不是他們的錯,我們應該是要為自己的幸運感到高興,而不是嘲貶他人被剝奪的選擇權利.這些新移民女性後來成立了南洋姐妹會等組織爭取權利,比如說身分證年資的限制或是所得的限制等等.

說到身分證的取得的時候,他們說到自己心裡也是非常矛盾,中華民國不准許他們有雙重國籍.要去得台灣的身份證,以後他們回去探望自己的父母親時,就必須以外國人的身分回國.但是對於他們來說,台灣跟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都是家,就跟爸爸跟媽媽一樣,如何比較哪個好哪個不好?

日本的三個移民女性.一個嫁到以老人小孩為主的農村的韓國女性,一個有西方面孔的法台混血兒,一個菲律賓女性.前面兩位看來是過的比較好的,韓國女性在一個偏遠的日本農村裡,她發現日本人對於韓國文化的不了解,因而致力透過教育系統讓日本多認識韓國的文化. 具有西方面孔很容易讓日本人生出一種莫名的崇拜感,但一聽到這個混血兒是從小在台灣長大的,想像中的地位立刻跌落.第三位菲律賓女性在日本的遭遇實在是非常的悲慘(聽的我都快哭了),嫁給第一任丈夫經歷五年的家暴,好不容易後來遇上真愛終於有了家庭,但幸福不長久又開始面臨數年家暴,女兒被繼父強暴導致精神不穩定.這位女性後來在日本成立了某種組織,希望幫助跟她有相似遭遇級任何正在受苦的人.

韓國的婚姻移民跟台灣很像,大部分是來自中國或東南亞.所面臨的問題也非常類似.家庭暴力等等問題也是非常常見.移民女性透過婚姻來到韓國,感覺到在韓國女性的地位似乎比自己國家女性的地位來的低.

以前某些課程我曾經做過有關台灣新移民女性的報告,台灣的女性結婚的比率越來越低,越來越多外國籍女性嫁來台灣都是事實.不過這兩件事實彼此之間老實說關聯性不深,開放婚姻移民會讓台灣女性找不到對象這種論調我覺得根本就是鬼扯.如果把結婚當做人生必備配件就好像買電腦一定要有個主機一樣的時候,理所當然就會產生這種邏輯--再怎麼樣年紀到了都要找個人結婚,沒魚蝦也好--可是選結婚對象又不是上市場買東西,被別人買走越多就剩下越少選擇.我實在非常痛恨這種冥冥之中好像每個人都必須按照某種規則過完一生的可怕想法,尤其是明明我們所處的環境是容許我們可以自由發展時,還是有人硬是要把這種硬梆梆的框框死命塞進我們的認知中.

連續看完兩部電影時, 感覺上是比較喜歡第二部.可能是因為比較有一種對比衝擊的張力.但是仔細想想,也可能是我對幸福的地圖拍攝的場景還有文化及語言相較起來比較熟悉的緣故.第一部片很純粹的就是拍攝莉瑪的生活、她去接觸不同文化的過程,但都不是我熟悉的文化,然而她所面臨的其實跟我們生活中會面臨到的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是很值得回味的一個片子,片中以法文為主,其實也顛覆了我對加拿大理所當然就是英語系國家的印象.

不小心就寫了很多,杜魯道之夢跟河口人我另闢一篇好了~~

2008-03-21

[情報]台灣聲援西藏音樂會Taiwan for Tibet

(中共對圖博(西藏)的鎮壓仍在持續中,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邀集民間團體、作家、樂團、學者,從明(3/20)天到後(3/21)天,連續24小時在自由廣場舉辦聲援活動。誠摯邀請大家到場,表達人道關懷,一起送愛到圖博(西藏))





中共政權武力鎮壓西藏,台灣獨立音樂界、人權、藝文、學術界及關心西藏之人士,3月20日晚在自由廣場共同發起「24小時送愛到西藏」活動,將有超過20個表演團體以24小時連續不中斷的演唱、演說、表演等方式,用行動支持西藏民主運動,呼籲台灣年輕人站出來,與世界聲援西藏運動串連,一起反對中共霸權,支持西藏自由。

多年來,台灣年輕志工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全球各地需要協助的所在。如今,與台灣只隔著中國的西藏,受到暴力鎮壓,台灣年輕人感同身受,決心挺身聲援,用音樂、詩歌聲援西藏。

邀請台灣民眾,不分政治立場,來到現場,送愛到西藏,同聲譴責中國的暴行,關注台灣未來命運。

.活動時間: 3月20日(四)18:30~3月21日(五)22:00 
.活動地點:臺灣民主紀念館自由廣場
.主辦單位: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第一天:3/20(四)

日期
時間 節目名稱
03/20 18:30-18:35 Day1 Opening:法螺祈福
18:35-18:45 主辦單位致詞:李明璁
18:45-19:00 西藏代表致詞
19:00-19:10 多康藝術團
19:10-19:50 滅火器
19:50-20:30 拷秋勤
20:30-21:10 88顆芭樂籽
21:10-22:00 董事長樂團
22:00-23:00 吳志寧
23:00-24:00 鄭宜農

第二天 3/21(五)
03/21 00:00-00:10 FREE TIBET點燈儀式
00:10-02:00 「禁忌的足球隊」紀錄片
02:00-09:00 輕音樂 / 西藏紀錄片
09:00-09:30 Day2 Opening:法輪祈福
09:30-11:00
11:00-12:00 真快樂掌中劇團

03/21 12:00-13:00 羅東福蘭社
13:00-14:00 新像創作劇團
14:00-15:00 宋坤太鼓團
15:00-16:00 蘇非希巨、珊珊
16:00-17:00 錦飛鳳傀儡劇團
17:00-18:00 阿德
18:00-19:00 高英洋
19:00-19:50 巴奈
19:50-20:30 夾子電動大樂隊
20:30-21:10 農村武裝青年
21:10-21:50 張睿銓
21:50-22:00 吳音寧與西藏學生隊

2008-03-02

[聽演講]再見曼德拉 再見228



"再見曼德拉"英文片名是Goodbye Bafana. 可是奇怪的是,曼德拉名字裡跟Bafana一點關係都沒有.去看了228前的再見曼德拉公益首映會,看了才發現Bafana其實是看管曼德拉的白人監獄警衛小時候的黑人好友.但是又跟曼德拉有什麼關係呢?

老實講我沒看出這其中的玄機.但是這個片子在總統大選前的228前夕首映, 用意在明顯不過--即是希望以南非曼德拉在當選總統後主持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對於數十年種族隔離制度所製造出的仇恨與衝突的處理做為台灣未來領導人對待228事件背後意涵的借鏡.

不過老實講,對於非成長於那個歷史背景的或沒有跟228事件有太多關聯的人而言,那不過就只是個歷史課本上的名詞罷了.228事件跟族群衝突是不是完全等同,我不知道.不過,至少就我認識的同輩而言,因為本省外省不同而歧視彼此的情形幾乎並不存在.

然而, 國家領導人在面對歷史,國家的未來,國際的定位,的確是有必要好好的思考要如何將這個事件做一個了斷.只是我大概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就是了.

但是228如果要定位成族群之間的衝突,那去處理228事件對我們現在或未來的社會有何幫助?看到南非以前的種族隔離政策,我們大概會覺得離我們很遠,台灣好像沒有那麼嚴重對立的種族衝突.但是對於聽到原住民就覺得他們愛喝酒不工作,聽到中國籍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就立刻想到他們是假結婚真賣淫,有外籍勞工就覺得他們大概都是來招搖撞騙...等等充斥在媒體的言論深入人心,是否也是某種種族歧視?

本省外省的界限再過20年就會完全抹平,但是所謂的族群問題或是種族問題其實永遠都會存在,如何把"問題"轉化成正面的友善關係.只談誰愛台灣八成是不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