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盈萱構思政見的過程中,和許多民間社團交換過不少意見。其中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的倡議專員洪敬舒先生特別賜文,就少年、青少年的角度,為大家說明學生代表進市府,學生發聲的必要性。
我們要求巿政府各諮詢會議、委員會應增設青少年委員席次
文/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倡議專員洪敬舒
選舉季節又到了。雖然此時還未見滿街插滿旗幟,貼滿競選文宣,但是在媒體的強力傳播,全台灣應該都知道五都要選舉了,但是除了各組參選人身邊的青年軍外,選舉場域裏搖旗吶喊的不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就是歷經社會洗鍊的中年人,青少年在選舉中總是無聲無息。
青少年對政治的冷漠雖自有其社會因素,但若是追根究抵,冷漠其實是來自於青少年在教育系統所接受的制式控制「學生不要碰政治」,可政治就只是選舉這麼膚淺而已?政治的意義不僅是選票,還含括著決策內涵,孫中山不是說,「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決策者制定政策,受影響者不僅是有選票的成年人,更直接含括青少年世代,你以為只有教育政策才會影響青少年嗎?不、不、不,舉凡環境、福利、藝術文化、勞動,所有的政策全都一併牽動著青少年世代,就連預算編列也與青少年有直接的關連性,預算來自於稅收,當前的青少年也許明日後天就是勞動者,就是納稅義務人,怎麼會與政策無關呢?青少年與成年人一樣,都是政策受用者,好的不好的全都一體適用,但怎麼青少年就沒有參與決策、反應政策的權力?
在台灣,家父權的傳統價值觀由來已久,青少年被要求「有耳無嘴」,因此從需求到典範,青少年一直生活在成年觀點,直到被社會成年同儕所接納。在成年人掌控的制度中,青少年是順從的演員,依照導演(包括導師、父母乃至政府)所設計的步代定點及方向配合走位。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名言「他們無法表述自己﹔他們必須被別人表述。」,馬克思筆下的「知識份子/農工階級」依附關係,同樣適用於現今的「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模式,在促使社會運作的權力結構中,青少年連需求的詮釋權力也被成年人所集體壟斷。可明明這世界是由成年人與青少年所共同建構,青少年一樣對周遭事務及環境有感覺、有反應,也有想法,身處在成年人主宰、建構環境中的青少年,同樣也會產生自主性探索歷程,但是身處於成年人所壟斷主導的社會制度及政策建構中,「青少年觀點」被視為不存在也無需被重視,因為成年人僅用一個「不夠成熟」的簡單理由,就封鎖了青少年對政策的表意權力。
研究次文化的知名學者Hebdige認為,青少年總是被負面看待,甚至只有當青少年被視為一個「問題」時,青少年才存在。因此青少年問題是成年人認為有問題的問題,青少年發展是成年人認定應當如何發展而發展,青少年的自我在制度中全是成人觀點的假設性解讀,連最切身的需求,也是先被成年觀點定義出「青少年應該需要」、「青少年應該想要」,再透過政策制定手段供給,一切就這麼的理所當然。
但成年觀點所發想的決策作為,施政結果又往往青少年自身體認的需求出現極大的落差。因為成年人與青少年對於「需求」的認知便各源於不同的主/客體基調,更成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施政方向,套置於現實情境的施政作為,難保不衝突,台南女中的短褲事件即是最佳例證。
青少年與成年人身處在相同的空間、場域,使用相同的設施與設備,甚至呼吸著一樣混濁的空氣,但青少年世代的想法與意念、觀感及感受,在成年觀點的框架下,成為非主流、次文化、甚至被認為悖於常理,以致未被重視、呈現,更遑論被接受採用,全都導因於成年人對青少年的集體標籤化,「因為他們年紀小」、「因為他們未涉世事」、「因為他們不臻成熟」。
但事實上,各時代的青少年其實是對環境擁有最強的適應能力,否則達爾化的進化論就可以燒掉。青少年不是無知,青少年同樣對於成年人建立的制度與社會觀,具有想法、知覺,只是缺乏發言空間與被傾聽的機會。百年前的社會,16歲的青少年就被視為成年,因此是時候將反應政策與參與決策的權力歸還青少年了,青少年聲音理當在巿政府的各常設委員會中被重視,因此,我們要求青少年應當被邀請進入各項巿政相關的諮詢會議或委員會。
讓青少年跳脫出成人框架中被設定的「follower(跟隨者)」角色,重新以「observer(觀察者)」的身分,為成人所標榜的價值與標準重新註解,不難想像會對成年人的慣常認知造成多大的衝擊,但這些衝擊不代表不具有參考價值,倘若透過觀點衝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融合青少年獨有的觀點、巧思、甚至是創意,促使成年人下決策前多思考、多參考,則政策才能更具周延、全面,與世代融合的多元觀點。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台少盟的成立,乃有鑒於國家長期以來缺乏整體性的少年福利政策規劃,相關福利經費預算持續受到排擠效應,致使少年福利化約為特殊邊緣青少年的殘補式福利工作,欠缺建構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多元空間,以及關注青少年權益的政策環境,故於民國92年6月共同聯結22個長期從事青少年福利工作少年團體,合組「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目前已有30個會員團體,並已發展為台灣青少年及兒少領域主要之政策倡議團體。台少盟目前主要倡議主軸為推動攸關少年身心健全發展之六大權益,包括「福利保障權」、「勞動保護權」、「社會參與權」、「文化休閒權」、「健康發展權」、「公平受教權」,並積極監督落實各項青少年與兒少福利政策及經費預算,進而喚起社會各界關注青少年政策及投資青少年多元的發展需求。
TEL:02-23695195 FAX:02-66305882
網址:http://www.youthrights.org.tw
地址:10646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5-1號12樓
網址:http://www.youthrights.org.
地址:10646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5-1號12樓
這是到目前為止,綠黨參選人的政見最令我驚豔的一項.
回覆刪除當然社會進步是不可能期待一次到位.不過可能的話,希望日後能夠進一步的打破限制,產生「兒童代表」.這裡許多支持青少年加入公共討論的論述,相信用在兒童上面仍然也是適用的.
對於這個議題,建議參考綠黨理念支持者,進步教育工作者洪致翔在立報言論刊出的:
另眼相看:學童理性能力的新苗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7949
相關資料及報導
「Design For Change」發起人演講影片:
http://tinyurl.com/388zv8m
老師帶頭 學童改變世界 (立報報導)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7937
孩子行動 世界大不同 Design for Change, Taiwan 師大附中示範賽 - 大愛電視台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OeC72K3_A4
---
對這個議題有興趣深入研究的話,還可以讀讀中央大學哲學所沈寶瀠的碩士論文:當代西方兒童與成人平權爭議之探討
這篇論文觀點就一般人看待兒童的傳統觀念來看顯得相當的激進,是篇相當高水準的論文.
論文全文請見:
http://thesis.lib.ncu.edu.tw/ETD-db/ETD-search/view_etd?URN=91124002#anchor